新闻传播政策、法规与伦理 Media policies, regulations and ethics |
【课程编号】4152000002005 |
【课程类别】专业学位课 |
【总学时数】32 |
【周学时数】2 |
【学分数】2 |
【先修课程】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 |
【开课学期】3 |
【教学语言】中文 |
【课程负责人及教学团队】陈谦、姜昕、赵星耀、业界导师 |
【适用学科】新闻与传播 |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课程,系新闻传播学科必备知识体系,具有不可或缺的性质。课程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立足中国国情,系统阐释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现行的政策、法律法规与职业伦理所构成的规范体系,深入分析不同规范的本质属性、理论基础、基本功能和作用机制,梳理新闻与传播规范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和运行原理,介绍不同规范运行过程中的基本应用领域和实务操作技能。引领学生深刻理解我国新闻与传播规范体系的价值、内涵与功能,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行动自觉,坚定立场信念,夯实理论基础,以更好地指导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立足中国国情,系统理解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现行的政策、法律法规与职业伦理所构成的规范体系,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行动自觉,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中做到守土有责。(支撑培养要求1)
教学目标2:深入理解新闻传播领域不同规范的本质属性、理论基础、基本功能和作用机制,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规范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和运行原理,提高对新闻与传播规范现实问题的研究标准与水平。(支撑培养要求1.2)
教学目标3:系统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领域不同规范运行过程中的基本应用领域和实务操作技能,并将其贯彻于今后从事的新闻传播职业实践中。(支撑培养要求1.2)
三、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
(一)绪论 新闻传播的制度、政策与规范体系 学时: 2 (支撑教学目标1.2)
教学内容:新闻传播的制度与体制;新闻传播政策的性质、地位与功能;中国新闻传播体制改革与新闻传播政策变迁
教学要求:基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层面的分析,熟练掌握新闻传播制度和新闻传播政策的各自内涵及相关议题,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传播体制改革和新闻传播政策变迁的历史脉络,明晰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制度改革和新闻传播政策制定与实施现存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
重点、难点:与新闻传播其它主要规范相比,新闻传播政策的特殊地位与功能‘新闻传播体制改革与新闻传播政策变迁的关系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课堂讲授结合专题研讨
(二)第一章 新闻传播的行业资质 学时:2 (支撑教学目标1.2)
教学内容:传统新闻机构的资质;互联网新闻行业资质;新闻从业者资质
教学要求:明晰当前传统新闻机构和互联网新闻行业各自的资质要求,以及新闻从业者的多类别资质要求,能够结合新闻传播实践发展的新变化把握各类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者资质规范不断完善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
重点、难点:各类新闻机构资质规范和新闻从业者资质规范的理论、实践和政策基础;新媒体环境下,现有的各类新闻机构资质规范和新闻从业者资质规范的相应调整。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课堂讲授结合专题研讨
(三)第二章 传统新闻媒体的管理规范 学时:2 (支撑教学目标1.2)
教学内容:出版管理规范;报纸、期刊管理规范;广播电视管理规范;电影管理规范
教学要求:将文本分析与历史分析和理论分析有机结合,基于对新闻传播政策相关理论的认知,掌握出版、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和电影等传统媒体现有管理规范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明晰各类规范文本的时代价值和不足之处。
重点、难点:现有传统媒体管理规范文本的政策依据;其有待完善的不足之处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课堂讲授结合专题研讨
(四)第三章 新闻传播的权源与法律保障 学时:2 (支撑教学目标1.2)
教学内容:新闻传播与言论自由;新闻传播的权利渊源;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保障
教学要求:理解新闻传播与言论自由的关系;明确新闻传播的权利渊源;明确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保障
重点、难点:新闻传播与言论自由的关系;新闻传播的权利渊源与法律保障
思政元素: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理解新闻传播与言论自由的关系,明确新闻传播的法律基础。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专题研讨、案例分析
(五)第四章 新闻传播内容的法律底线与特殊信息的发布 学时:6(支撑教学目标2.3)
教学内容:维护国家安全、荣誉与利益;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序良俗;信息公开与重大政务信息的发布;气象信息与自然灾害信息的发布;广告信息的刊播与监管等
教学要求:牢固树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与利益;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序良俗的自觉意识和底线思维;了解特殊信息的发布规范
重点、难点:信息发布的边界与底线思维
思政元素: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牢固树立坚决维护国家安全、荣誉与利益;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序良俗的自觉意识和底线思维,自觉做到守土有责。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专题研讨、案例分析
(六)第五章 新闻传播与人格权 学时:2 (支撑教学目标2.3)
教学内容:新闻传播侵权与人格权的保护;人格权的范畴及相关法律规定
教学要求:掌握人格权的范畴及相关法律规定,形成保护人格权自觉
重点、难点:人格权的范畴及相关法律规定
思政元素:形成保护人格权的自觉意识,牢固树立人民至上原则。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专题研讨、案例分析
(七)第六章 新闻传播与司法公正 学时:2 (支撑教学目标1.2)
教学内容:新闻传播与司法公正的关系;涉司法题材的新闻传播活动边界;新闻传播与司法的良性互动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新闻传播与司法公正的关系;明确涉司法题材的新闻传播活动边界;理解新闻传播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掌握相应方法。
重点、难点:司法题材的新闻传播活动边界
思政元素:深刻理解新闻传播与司法公正的关系,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行动自觉。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专题研讨、案例分析
(八)第七章 新闻传播侵权抗辩 学时:2 (支撑教学目标2.3)
教学内容:事实真实与消息来源;连续报道与公正评论;公众人物与公众利益;受害人承诺与转载
教学要求:熟悉新闻传播侵权抗辩的几种主要情形,了解相关影响性案例,掌握操作规范
重点、难点:新闻侵权抗辩的主要情形和侵权抗辩的事由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专题研讨、案例分析
(九)第八章 网络传播主体责任、行为规范与网络安全 学时:2 (支撑教学目标1.2.3)
教学内容:网络传播的主体责任;《网络安全法》的主要内容;网络安全机制与体系
重点、难点:网络安全机制与体系
思政元素:立足时代,深刻理解互联网技术引发的网络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明确网络传播主体责任,理解网络安全机制,坚决做到在从事网络传播活动中守土有责。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专题研讨、案例分析
(十)第九章 新闻传播与著作权 学时:2 (支撑教学目标2.3)
教学内容:著作权的内容;著作权的性质;著作权的限制与平衡
教学要求:明确著作权的内容和性质;理解著作权的限制与平衡。
重点、难点:著作权的限制与平衡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专题研讨、案例分析
(十一)第十章 新闻传播伦理理论 学时:2 (支撑教学目标1.2.3)
教学内容:新闻传播伦理理论基础与核心内容;新闻传播伦理概况
教学要求:理解新闻传播伦理理论基础与核心内容;了解新闻传播伦理概况
重点、难点:新闻传播伦理理论基础与核心内容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专题研讨、案例分析
(十二)第十一章 新闻传播伦理实践 学时:4 (支撑教学目标1.2.3)
教学内容:新闻传播伦理实践方法论;新闻传播中的利益冲突;新闻传播的示范效应;新闻传播中的伤害与规避
教学要求:掌握新闻传播伦理实践方法论;了解新闻传播中的利益冲突;明确新闻传播的示范效应;了解新闻传播中的伤害与规避
重点、难点:新闻传播伦理实践方法论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专题研讨、案例分析
(十三)结课 学时:2(支撑教学目标1.2.3)
教学内容:学期作业研讨
教学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研究新闻传播实践中的伦理与规制问题。
重点、难点:综合运用新闻传播规范体系的基础理论及方法研究现实问题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
国家新闻出版署官方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官方网站、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官方网站
五、考核方式
1. 阶段性作业:需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任务。
2. 口头报告:需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任务,并通过PPT展示。
3. 课堂研讨:要求积极参加研讨、互动。
4. 期末论文(研究报告):需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师生共同研讨确定的研究选题,并按照规范要求提交相应形式的论文或研究报告。论文和研究报告应能反映出作者对新闻传播规范体系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有较好的掌握,同时展示作者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字数应不少于3000字。
5. 成绩构成
序号(No.) |
考评办法 (Evaluation Method) |
成绩 (Grade) |
所占比例 (Grading Scale) |
1 |
阶段性作业 |
20 |
20% |
2 |
口头报告 |
10 |
10% |
3 |
课堂研讨 |
10 |
10% |
4 |
期末论文(研究报告) |
60 |
60% |
6. 预期效果
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立足中国国情,系统理解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现行的政策、法律法规与职业伦理所构成的规范体系,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行动自觉,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中做到守土有责。
效果1(Assessment 1):深入理解新闻传播领域不同规范的本质属性、理论基础、基本功能和作用机制,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规范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和运行原理,提高对新闻与传播规范现实问题的研究标准与水平。
效果2(Assessment 2):系统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领域不同规范运行过程中的基本应用领域和实务操作技能。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本课程注重问题导向,采取文献研读、专题研讨、案例分析和实操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新闻传播规范体系形成系统认知和行动自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现实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坚持做到守土有责。